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特稿| 今日教会应当活出“无限渴慕”的教会文化,持续地更新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4月12日 08:52 |
播放

从程咬金的“三板斧”说起

在小说《隋唐演义》中,著名将领程咬金在武艺上有三大绝技——劈脑袋、鬼剔牙、掏耳朵。因为程咬金的记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说名字,然后才能想起招数。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小说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时候都会先报出招数名称,然后再出招制敌。这样的做法想想看属实有些滑稽——和敌人干个架还得先说道说道,不说道就不能动手。

第一斧:劈脑袋——用斧头从上往下砍。
第二斧:鬼剔牙——在对方横武器招架时,收斧头,献斧纂,攻击对方面部,由于速度快,对方一般都使用铁板桥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在二马错蹬时,回身横扫。由于敌人的前招为铁板桥(武术救命绝招,通常是暗器来得太快,来不及避让,只得身子僵直,突然向后仰天斜倚),程咬金施展这个招式的时候敌人刚起身,仓促之下极难躲闪,因此很容易中招,所以这第三斧很厉害。

程咬金因为只会这三斧子功夫,所以在跟敌人打仗的时候极为拼命,而对方则几乎从未见过这么生猛的人,因此往往仓促间方寸大乱,轻则受伤,重则丧命。程咬金的三板斧因此出了名。

后来随着小说形容程咬金武艺一般的印象,“三板斧”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歇后语,意思是“只会几招”,“程咬金的三板斧——只会几招”。

至少在曾经的中国教会中,三板斧式的牧者、传道人大有人在。

一位后来成为了牧师的传道人,他是大约三十年前成为传道人的。他说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趣事,说起来这个趣事可能现在的很多基督徒仍旧会感到吃惊——在曾经很多年的服事生涯中他一共就十来篇讲稿。不管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人,他都会讲这十来篇道。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尽管如此,这名传道人讲道取得的效果却好得出奇。听他讲道的人们得到了很多恩典,其中的很多人更是泪流满面。这位传道人的讲道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样,虽然只会讲那十来篇道,但是效果惊人,很多人因着他的讲道而信主。

这位牧师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事实上几十年前的中国教会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当时中国教会的条件极其有限,能认识一些字、能读圣书、能讲几篇道,在当时就已经可以成为传道人了。

“大人,时代变了”——改变的教会、牧者和信徒

感谢上帝,在曾经那艰苦的时期使用了很多这些三板斧式的牧者、传道人。

但是今天的情况已和彼时的情况完全不同,现在和曾经的那个时候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变得非常不一样。在对牧者、传道人的要求方面,上帝对今天的牧者和传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很快。在这样一个万物都飞速变化和成长的时代当中,牧者和传道人必须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跟上社会和教会的节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适应当下的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知道信徒究竟在想什么,然后他们又需要什么。

在曾经那个艰苦而又贫穷的时代,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够吃饱饭就已经无比幸福了。不管吃得是什么,有得吃就已经非常好了。同样地,在教会领域也是如此。有牧者、传道人认为,在曾经那个艰苦而又贫穷的时代,能够有人带领信徒唱歌、读经,能够有人给他们讲道,对于信徒来说就已经非常幸福了。至于究竟讲的内容是什么,讲得好不好,实在不敢再有任何奢求。说句题外话,这也是那个时候出来很多异端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艰苦而又贫穷的中国。今天的人们早已不必再为了能否吃饱饭担忧,他们关心的是怎么吃才能够让自己瘦下来,最好既能够吃得好又能够瘦下来。教会领域其实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绝大多数信徒不必再为了能够听上道、能够参加教会生活担忧,他们关心的是讲道人讲得好不好,能不能切中自己的内心,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改变了的时代所带来的是改变了的信徒。为了服事好信徒,要求教会和牧者、传道人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具体来说,教会必须要改变自己,让教会更加能够满足信徒的需要;牧者、传道人需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所讲的道能够吸引信徒。而一切改变的前提,就是“渴慕”并且是“无限渴慕”。

教会应当建立“无限渴慕”的教会文化

华东某地一名年轻教会同工小鹿姊妹认为,渴慕或者说想要学习的心应该要成为一种日常的状态。渴慕本身是一个人心灵里面非常内在的一个东西,完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它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比如,今天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不管在哪里都能够看见很多人在盯着手机看。盯着手机看这个事情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究竟在盯着手机看什么,这个才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要使用手机,可能有的人是跟别人聊天,有的人是听歌或者看视频,也有人在玩游戏,当然也可能也有人在用手机工作。基督徒并不是神仙,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当中基督徒也离不开手机,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别人可能拿着手机在“消遣”、娱乐,他们观看的基本都是世俗的内容,可是基督徒会去学习很多属灵的资源,他们观看的有很多都是信仰的内容。

而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区别远不止如此。一个人观看的内容越多,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就会运行相应的匹配机制,就会把同类或者相近的很多东西也会不断推送、推荐给他。一个人对娱乐圈感兴趣,他就会收到很多娱乐方面的内容;一个人对游戏感兴趣,他的手机、平板上就会有很多游戏类的内容,一个人对历史感兴趣,那么他的手机和平板上面自然就会看到很多历史类的信息。同样地,一个人是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感兴趣,那么他的手机、平板就能够看到很多信仰方面的内容。有人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网络平台对一个人的了解可能比这个人的朋友甚至家人对他的了解都要多。他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聊什么、买什么,也不知道每天他会去哪里、做什么,但是网络平台却全都知道。

小鹿姊妹服事的教会的教会文化之一就是“无限渴慕”。“无限渴慕”的含义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无限地去渴慕上帝、无限地对上帝感兴趣。小鹿姊妹认为我们对上帝感兴趣,就是对上帝本身、对上帝的事、对上帝的同在非常感兴趣、非常好奇、非常渴望,渴望认识关于上帝的所有一切。就是虽然已经认识和知道得很多了,但是不断地还想要更多,永都没完没了、没有尽头。如鹿切慕溪水,就像一只小鹿永远都会渴慕溪水、绝不会对溪水厌烦一样,人也应当永远无限地渴慕上帝。

那么,小鹿姊妹服事的教会是怎么建造这样的“无限渴慕”的教会文化的呢?毕竟,从某个方面来说人性本身就是对上帝不感兴趣的,或者说人性里面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排斥上帝的。比如说很多时候一个人只有在他遇到非常艰难、绝望的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愿意来到上帝面前。而即便是经历过上帝很大的恩惠的人,也很容易在经历过恩惠以后再一次地远离上帝。可以说,排斥上帝、远离上帝这是人类堕落以后人性里面非常根深蒂固的一个东西。相信每一个基督徒都知道自己应当要渴慕上帝,但是实际上能不能做到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先要感兴趣,然后才能够渴慕

其实有很多教会都在倡导信徒要渴慕,但是光是要求并没有用,过度的要求反而可能会助长一些信徒的逆反心理,让信徒对上帝更加排斥——本来我正打算好好追求来着,现在教会这么一说,我还就不干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才能够让一个基督徒渴慕上帝呢?

方牧师的分享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她说, 她个人对在她的生命中经历上帝是很感兴趣的,她真得很想要很多地去经历上帝或者说追求上帝的同在。“很多人可能并不渴慕上帝,对渴慕上帝也没有真正的兴趣,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会不想经历上帝。”所以对她来说,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为了更多地经历上帝而做的。比如说讲道,讲道当然非常重要,但是这个重要我们常常是站在听众的视角来看的。但是对于讲道人来说,讲道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了。对方牧师来说,讲道不仅是为了牧养信徒,同时也是她生命当中的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面,她可以经历上帝,因为这个缘故她就开始对讲道很感兴趣。然后在讲道服事过程中方牧师果真经历到了上帝,她就非常激动和感恩,所以就越发喜欢讲道,然后越发地经历上帝,如此形成了良性地循环。

因此方牧师认为可能很多人刚开始并不渴慕上帝,但是渴慕是可以建立和培养的。而渴慕上帝常常是从经历上帝开始的。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因为你只要没有经历(上帝)的话,那你这个想要渴慕上帝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假如你有过那样的经历上帝的经历之后,一旦经历过之后,这种感受、感觉会很强烈的留在你的心里,即便时隔多年仍然记忆犹新。然后,相信我,一个人一旦经历过上帝以后,就会对经历上帝这个事情上瘾的。比如我就在想,我想再经历一遍,再多经历一遍……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经历了上帝以后很深地发现,上帝的同在还有我跟上帝的互动非常美好,以至于非常吸引我。就这样,我对上帝的兴趣和渴慕就这么慢慢建立起来了。”

方牧师所在的教会也曾经发起过一个大讨论,主题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基督徒都不渴慕。只要是基督徒的话,就会知道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渴慕上帝,但是知道归知道,现实却是我们常常做不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方牧师等教会牧者、同工认为,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现象,当然会有一些信徒方面的原因,但是教会和牧者、同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说一个小孩子不好好吃饭,作为父母不能只是在那里说饭要吃的呀?不吃饭可不行的啊?小孩子他难道不知道要吃饭吗?他当然也知道,他也知道自己需要好好吃饭,可是问题是就是没胃口、不想吃。那这个时候父母要做什么呢?就是要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这个孩子厌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好好吃饭,这是现象,但是现象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然后想方设法解决掉这个问题。

那属灵的事情其实也是一样的。一些教会还有牧者、同工他们发现了信徒的问题(不渴慕),但是问题发现之后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不少教会的选择是有问题或者说错误的,因为他们的选择非常简单粗暴——你们必须要渴慕。但是只是要求信徒必须渴慕的做法与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好好吃饭一样——实在是做不到啊!信徒不渴慕,背后是有原因的。而教会和牧者、同工所需要做的绝不应该是指责和要求信徒,而是帮助信徒找出来不渴慕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否则很容易就会变成“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人感到气愤。

有时候需要允许自己和别人“暂时的不渴慕”

教会之所以要建立教会文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教会文化帮助信徒建立正向循环而不进入到负面循环当中。或者说,通过教会文化把人们从一个负面的循环当中带出来,进入到一个正向的循环当中。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负面的情况很常见,而正向的情况却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哪怕是基督徒常常面对的也是很多负面的情况、消息。那我们该怎么办?

有牧者认为,一个人的属灵的生命就像是树的年轮一样。跟很多人所想象的年轮是由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组成的、每圈除了大小不同其他都一样的样子非常不一样,真正的年轮是这样的,我们会发现它常常都不是很均衡的,是由很多不规则的圆形、椭圆形构成的。哪怕是同一个年轮或者说圈当中,不同的地方也很不一样,有的地方是这个样子,有的地方是那个样子,有的地方特别厚,有的地方又特别薄。树木的年轮与每一年的气候、阳光、雨水甚至自然灾害都有关系。

我们的属灵生命也是一样的,没法做到规律和完美。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平均的步调和节奏去要求,我们必须得允许自己身上临到这样的、那样的各种各样的环境和事情。人有悲欢离合,上帝也有不同的时候。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面,有可能外部就是非常的阴郁、干涩、枯干、枯燥。我们得允许自己经历过这样很多不好的情况,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要思想如何把自己从很多负面的情况当中抢救出来,继续进入正向的、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当中。

我们可以处在一个甚至更多个负面的点,但我们不应该进入负面的循环。

我们有时候一个人确实就是从负面的情况当中出不来。因此我们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教会,需要教会建造一个尽可能制造很多正向循环的环境,而这个正向循环的环境就叫做教会文化。

 文化其实是一种氛围。作为教会所要去做的,就是让很多的信徒都进入到这样的正向的、健康的、良性的氛围当中。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信徒可以得到保护和造就,可以做成很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很多教会一直呼吁和强调让大家来聚会的理由,为什么要让信徒来教会,当然是要来做礼拜、祷告、敬拜、分享交通,但是其实这么做的实质是让信徒进入到正向的、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当中,即使信徒身上临到很多不好的环境,但是因着教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也可以帮助信徒让他们很快地从负面的环境当中走出来。让信徒来教会,不是为了遵守律法的规条,而是为了在这里让他们经历上帝、经历圣灵。“这一次圣灵跟我的相遇和碰撞当中把我救活了,然后我又进入到正向循环当中”,一名姊妹如此分享自己的经历。

真正的榜样——给别人开出路

方牧师曾经在一篇讲道中讲到关于怎么作榜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很多误解,因为保罗希望提摩太在很多方面都要成为众人的榜样。比如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等等方面,都能够作信徒们的榜样。

对此,提摩太是什么反应圣书并没有记录,因此我们不知道提摩太的想法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是,“那我就觉得说,那我如果凡事都要作榜样的话,我的压力就太大了,我就没有办法作榜样”,相信方牧师所讲的情况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基督徒的真实想法。不是说他们不愿意成为榜样,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让一个人在好多个方面都能够做得出类拔萃甚至无可挑剔,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乃至于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在这巨大的难度面前,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不敢接受这样的艰难挑战。

“但是在讲道中把我自己讲通了”,方牧师说,“以前我们往往总是容易把榜样理解成为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词,以至于要怎样怎样才称得上‘榜样’。但是其实,‘榜样’的原本含义就是‘先锋’这个意思,就是走在前面。因此,‘榜样’实际上是一个开路者,实际上原来指的是被称为‘先锋’的人,这些先锋们把前面挡路的杂草、树丛还有其他障碍物给移开,然后往前推进,让后面的人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往前走。给人们出路,这个就是榜样。”

因此我们之前往往会给榜样这个词带上种种光环,一想到我们要成为榜样,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沉重,凡事都要做得很好,一个错误都不能犯。但是,这是我们对于榜样的很大的误解。方牧师说:“我也是一个人,是一个非常非常真实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信徒。牧者怎么了?牧者在做牧者的同时不也是一名信徒吗?领袖又怎么了?领袖首先他也是一名信徒、一名基督徒。当我们去掉一些外在的所谓的光环和身份,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的时候,那我们就是一个普通信徒。”

“那么如果作为这样的一个圣徒当中的一员,我也在看前面的圣徒,他们在他们当时的处境下面是怎么走通他们的路的,古今中外很多圣徒他们是怎么走通他们的道路的,这些我都想要看。每个人他都有不同的方法,他们有他们走出来的点,那我就要不断地学习,然后不停地突破我自己的这些点。当我枯干的时候,当我趴在地上的时候,当我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经历很多的事情,那这些时候我是怎么重新站起来的,我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后面的人他也可以比照着走出来,而这就是作众人的榜样。 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端着,装着做的比别人好,绝不是这样的,而是给人出路。”

对于榜样,方牧师有自己的理解之道。“我常常喜欢讲,现在的信仰一定要给人出路,特别是要给年轻人出路。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真得没有出路啊!所以我们就必须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行道者。然后我们实践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有行不通、做不到的地方,没关系,行不通的时候你是怎么继续把它搞通的,做不到的地方你后来是怎么做到的。我们都是过来人,过来人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很多事情上面都经历了、走过来了。而走过来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了先锋和榜样,已经成为了后面人的出路,就这么简单。所以说到底其实作榜样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你就是尽力做好你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这一生,然后后面的人他们就会有路子。”



图片来源:12019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